這個問題就夠了 This Question is Enough
時間
2020-05-08 ~ 2020-05-31
地點
日升月鴻畫廊(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07號2樓)
活動
透視,是此次展覽作品的共同點。藝術家藉著他們的雕塑語言透視自己、透視身處的環境,並在過程中提出最根本也最純粹的疑問: “這是什麼?"。提問對象可以是千百樣,但在這裡,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問題本身。人是行為的總和,我們邀請觀眾將總和歸零,不設限提問對象,單純地握著這項疑問,在這混亂的2020年開篇序中,加入我們抽離現況,褪去日常的面具、枷鎖、擔子...回歸靈魂的最根本。此展將帶來李在孝、朴善基、朴勝模、李偵綾和朱芳毅之作。
李在孝選用木頭做為主要創作媒介,這是他對大自然崇敬之意。對於大自然的理解,在於天人合一的和諧共存,透過保存媒材的特性,回應反璞歸真的期望,從創生的元素取材至製作過程及完工,都具備了對自然的崇尚,並帶著對自然原始原創美感致敬的意味。形體常以結構性的表面組成圓體、錐體或柱體。李在孝要觀者閱讀的是,木頭既有的質感,亦探討事物的本質。
在朴善基的創作中,線條分明的垂吊物件在解構與重組之間,使我們重新思考物體的本質與形態。他想挑戰的是人們的既定印象,也是人們因慣性而產生先入為主的侷限思維。所有的一切都歸結於“存在”這個核心問題上,在於人們思考的本質到底表現得多深。不確定的視覺感受,使得人們以嚮往的完整感在腦中構築出另外的藍圖。
對朴勝模來說,媒材的使用以及其概念性皆是他發展概念的重點,他的作品展現出冷感金屬的溫度,眾多創作當中的「物體」 (Object)系列受達達主義的影響,對物體存在的事實提出質疑--創作的名稱和形體暗示著本體的身分,但本體又如實的在那裡嗎?透過線條的纏繞,物品的外型變得模糊,看的人轉而關注物品的輪廓,就像看著影子思考實體是什麼,影子是虛的,但影子的存在卻讓人揣想本體,藝術的空間就在虛實之間產生了,他思考著自己所創造的雕塑,也探索著存在於每個物件中的原型所蘊含的意義。
朱芳毅認為圖像和物件是人類溝通媒介,而物件,則是一種立體圖像,可以傳達人主觀意識且情感依附的一種媒介;也是人對自我環境產生記憶、情緒、想像情境所延伸的立體圖像。就作品而言,藝術家使用了一些存於古今的生活物件形體,但並不以具象的實體呈現,透過變形、分割、重組成新的物件,讓人們去思考、找尋存在於人們內心似曾相識的一個形體,一個在人類之間曾經擁有記憶、情緒、想像的形體,也是一種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物之間的共同語言。
台灣新銳纖維藝術家李偵綾,對纖維著迷,從補捉素材的想法,開始不斷探討纖維能被看見的不同面向。運用電腦提花手織機為創作工具,手工織出柔和美麗的藝術織畫。其編織作品將傳統風景繪畫元素,結合現代觀念呈現出更豐富多元的語彙。